政策作多 增生技競爭力 政府擬定三大策略:﹝1﹞引進國外製藥大廠,提升製藥技術;﹝2﹞結合電子化工產業優勢,發展更高階醫療器材;﹝3﹞透過藥品外銷聯盟,拓展國際市場。
Posted by 明輝 | Posted in 工商時報 | Posted on 09:25
工商時報 專6/台灣生技月/生技大展專刊6版保健篇 2007/07/26
【記者陳富瑩/台北報導】
生技產業被視為二十一世紀明星產業,政府自二○○四年起推動「生醫科技島計畫」,並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把生技列為「兩兆雙星產業」,陸續在全台成立數十個育成中心,培育生技公司,規劃成立數個生技園區(右圖,經濟部工業局提供),期發揮產業群聚效應。政府未來並將以三大策略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競爭力 ,包括:引進國外製藥大廠,提升製藥技術;結合電子、化工產業優勢,發展更高階醫療器材;透過藥品外銷聯盟,拓展台灣藥品國際市場。
政府對於推動生技與製藥業之計畫目標為:二○○八年以前達到一千五百億投資目標,每年二五%營收成長;十年內成立五百家以上的生技公司;二○一○年能有十八件成功案例,讓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技產業屬於新興領域,但過去台灣對發展生技製藥業者給予許多的限制,如國內生技研發多產自學研界,但研究成果受限於研發者身份(如具備公務員資格),無法有效進行技術轉移及商業化。且生技研發時程漫長,耗費金額龐大,現有促進產業研發條例並不適用生技產業,政府遂於今年六月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在允許官方研究人員能夠轉與民間合作將技術開發商品化,及同意技術股權至實際移轉時,再另行課稅等法令鬆綁下,將刺激台灣生技製藥產業出現突破性進展,更確認生技新藥產業將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
生技與製造業發展思維不同,生技產業一開始就是以研發為主,因此台灣要發展生技,能否取得並留下關鍵技術者「頭腦內的知識」才是重點。其實台灣早期就有研究生物科技的人才,這些人才後來多數轉戰海外,在海外大公司都擔任高階職務,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回國將技術傳承,是台灣生技業發展的另一課題。
【記者陳富瑩/台北報導】
生技產業被視為二十一世紀明星產業,政府自二○○四年起推動「生醫科技島計畫」,並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把生技列為「兩兆雙星產業」,陸續在全台成立數十個育成中心,培育生技公司,規劃成立數個生技園區(右圖,經濟部工業局提供),期發揮產業群聚效應。政府未來並將以三大策略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競爭力 ,包括:引進國外製藥大廠,提升製藥技術;結合電子、化工產業優勢,發展更高階醫療器材;透過藥品外銷聯盟,拓展台灣藥品國際市場。
政府對於推動生技與製藥業之計畫目標為:二○○八年以前達到一千五百億投資目標,每年二五%營收成長;十年內成立五百家以上的生技公司;二○一○年能有十八件成功案例,讓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技產業屬於新興領域,但過去台灣對發展生技製藥業者給予許多的限制,如國內生技研發多產自學研界,但研究成果受限於研發者身份(如具備公務員資格),無法有效進行技術轉移及商業化。且生技研發時程漫長,耗費金額龐大,現有促進產業研發條例並不適用生技產業,政府遂於今年六月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在允許官方研究人員能夠轉與民間合作將技術開發商品化,及同意技術股權至實際移轉時,再另行課稅等法令鬆綁下,將刺激台灣生技製藥產業出現突破性進展,更確認生技新藥產業將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
生技與製造業發展思維不同,生技產業一開始就是以研發為主,因此台灣要發展生技,能否取得並留下關鍵技術者「頭腦內的知識」才是重點。其實台灣早期就有研究生物科技的人才,這些人才後來多數轉戰海外,在海外大公司都擔任高階職務,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回國將技術傳承,是台灣生技業發展的另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