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風行車 台商電動車走新能源路

Posted by Mr. Chan | | Posted on 20:51

資料來源:廈門網
借風行車 台商電動車走新能源路

在近日閉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有台盟政協委員提案建議,推動閩台兩地合作開發近海風能資源,造福兩岸。其實,早在去年,就有台商從台灣帶來技術專利,在廈門投資設廠,研製出以陽光和風力為動能的電動車。這位台商堅信:這種電動車在大陸推廣的前景是比較好的。

上週,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台盟界別政協委員駱沙鳴提案建議,推動海峽兩岸共同開展海上大型風電產業,「閩台兩地近海風能資源豐富,通過兩岸合作開發和利用,讓風能轉化為清潔的電力能源,必將造福兩岸。」

早在去年,本刊就獲悉,有台商已經看海濱城市廈門巨大的風能資源,正在籌建風力發電設施。其中之一,就是廈門大雄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台商陳柏雄。近日,記者驅車翔安採訪他。今年已經70高齡的陳柏雄,長期致力於電力和能源開發工作,他發明各種以太陽能和風力裝置的發電設施,成為台灣各大專院校採用的能源再生教學教具。

A 研製太陽能風力電動車

廈門大雄能源有限公司位於翔安火炬高新區台灣企業育成中心大樓。記者在大雄公司看到,空曠的廠房中間擱著一架很簡樸的電動車,與沒有裝修的房間倒很相稱。陳柏雄跨上標有「測試車」字樣的「太陽能風力電動車」,繞圈,一邊向記者展示起來,一邊介紹這輛僅以太陽能及風力為動能的電動車。

「太陽能及風力並用發電能源電動車,是以4片50瓦的太陽能板和兩具設有50瓦發電裝置的風車作為動力來源,透過太陽能板產生電力啟動後,在行駛過程中,車頂的兩座風車開始發電儲存到車上的電瓶內,以此為動力使電動車前行。太陽能、風力電動車的好處是在陽光不足時,因仍有風力發電,車子一樣能啟動,不受氣候的限制。」

陳柏雄說,這輛以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並用的能源電動車,在2005年就獲得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註冊的專利權,他研發的太陽能和風力並用蓄電能源裝置,更是被台灣「清華大學」、環球技術學院、高雄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採用作為教具。2006 年,陳柏雄的電動車在大陸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權」,也因此,他取得了在大陸推廣這種能源車的「叩門磚」。

「我2006年從台灣退休後就來大陸考察,邊旅遊邊考察,從海南開始,到過廣西、台州、浙江、上海、及福建幾乎所有地方,每個地方住上一兩個禮拜,後來,來到廈門,發現這裡不管是風俗民情、語言及生活習慣、治安和官員辦事效率都比較好,就留了下來。」陳柏雄介紹說,那時是2007年3月。

在與大陸的多家廠商接觸後,陳柏雄原本找到了廈門灌口的一家企業,準備合作生產該電動車,後來,不了了之。

B 人才問題是合作的關鍵

合作計劃之所以擱淺,陳柏雄指出主要是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人才,一是工廠。

「很多廠商是有意願沒能力。我跟一家廠商洽談時,跟他們的工程師講,聽是聽得懂,等具體操作時就不會了,這很要命;好像我們的想法在大陸這邊是行不通的一樣,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找公司是沒辦法的,後來就只有自己開工廠了。」陳柏雄說,也是因為這樣,他才在2007年8月租下了翔安火炬高新區的這塊場地,「我是獨資的,就是想說在這邊立個橋頭堡,單打獨鬥,看這個市場能不能做,能的話,就繼續下去,不行的話,我就回台灣去。」

陳柏雄年輕時曾經在台灣電力公司擔任工程技術人員,後來轉到日商電子公司擔任廠長,長期專注於電力和能源開發工作,10年前退休後,他在高雄鳳山市創立自然能源公司,投入能源再利用的研發與設計工作。現在,雖然「太陽能風力電動車」在大陸的推廣遇到了很多問題,但陳柏雄還是想繼續堅持下去,「電瓶車在台灣沒有市場。在台灣,短程習慣用摩托車,長程則用汽車,七八年前當局鼓勵用電瓶車,但電瓶車一是馬達的轉換效率不好,第二是耗電,第三是比較貴。而現在大陸在節約能源認知方面還不錯,政府這兩年的推廣力度也很強,所以,前景還是比較好的。」

正是因為對「太陽能風力電動車」在大陸市場前景的看好,陳柏雄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此新能源產品的「升級」上,「現在,在大陸的研發已經到了第三代,加上台灣的一起算已經到了第六代。你看,這台比較簡陋的是第一代,旁邊這台是第二代,第三代過段時間才出來。」陳柏雄指著擺放在大廳裡的兩輛「太陽能風力電動車」向記者介紹說。由於車子的許多部件還得從台灣進口,而且太陽能電板的造價比較高,因此,陳柏雄給他的「寶貝」定價在三四萬人民幣。

C 把節能意識 傳給下一代

對陳柏雄來說,閩台要兩地合作開發近海風能資源,政府對產業發展給予優惠扶持政策是最為重要的。現在在台灣,當局比較有針對性,對相關企業有相應的獎勵和鼓勵,而大陸「目前好像沒有相應的獎勵方式和鼓勵方法,沒有這利基和誘因,要發展就比較困難了。」

2005年10月,陳柏雄曾在高雄縣興達港情人碼頭興建的漁業能源動力館館內開闢再生能源教室,推廣能源再生觀念與知識,館內並展示陳柏雄研發設計的各種太陽能、生物質能和風力及海水發電等能源再生裝置,猶如一座能源博物館。現在,陳柏雄也想在廈門建立這樣的「能源博物館」,與科技局合作,「讓大中小學的學生學習節能方面的各項知識,從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著手,然後從原理、設計、成品、維護全方位進行介紹,把節能的意識傳承給下一代。

商報記者 陳成沛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