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個「企業寶寶」孕育中
Posted by Mr. Chan | Posted in 工研院, 商業周刊 | Posted on 20:52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二十五個「企業寶寶」孕育中
作者:林益發兩年半以來,台灣各地成立了三十六所創新育成中心,拉近了中小企業與研究單位的距離,建立產學合作新模式。但是,育成中心絕不是成功的保證,經營者本身才是關鍵所在。
在新竹縣竹東鎮、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一棟大樓裡,新怡力科技公司總經理林鴻輝正在辦公室裡,忙著用電話與客戶溝通。他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而是與其他六、七位員工在十幾坪大小的辦公室裡共同打拼,而製造和研發部門就在隔壁的實驗室裡。
同一棟大樓裡,還有二十四位總經理,帶領員工經營著草創的科技公司。這裡正是工研院的「創新育成中心」(Incubator Center)。
Incubator的原意是孵蛋器或早產兒的保溫箱,而育成中心正是扮演著培育中小企業的角色。在育成中心,草創的中小企業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得空間、技術和行政資源等協助,等到長大之後,就必須離開,獨立面對外頭的挑戰。
雨後春筍般創立
兩年半前,工研院設立國內第一所育成中心。之後,全台灣的育成中心便快速成立,到目前為止,創設的單位包括三十一所大專院校、三個研究單位、中國石油公司和一家私人企業。創設的地點幾乎涵蓋台灣各縣市,目前也有一百多家中小企業進駐育成中心。
「這種方式有別於傳統的輔導體系,」工研院創新育成中心經理張清俊指出。過去,中小企業取得協助,通常是與研究單位合作短期的專案計畫,再作技術移轉,或是透過稅賦優惠,降低營運成本。現在,中小企業可直接進駐學校或研究單位,就近獲得各種支援。
林鴻輝創設的新怡力公司,是第二家進駐工研院育成中心的中小企業。兩年半以來,新怡力從兩位員工增加至三十八位,實收資本額一億元,去年營業額已成長至新台幣七千萬元。今年八月就是新怡力科技在育成中心的「三年大限」,在這之前,新怡力必須離開育成中心。目前,新怡力正在申請進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