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的新發明都成了賠錢貨

Posted by Mr. Chan | Posted in , | Posted on 20:25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九九%的新發明都成了賠錢貨
作者:王姵雯

第十一屆「國家發明獎」在十月十八日頒發,而對個人獎項的得主來說,受肯定的發明是否就能變成商機,替公司賺進一張張的鈔票?

十月十八日下午,第十一屆國家發明獎頒獎典禮在凱悅飯店舉行,身著白色套裝,肩披紅色綵帶的得獎人王耀珠,因為一款防電磁波的手機皮套,得到國家發明金頭腦獎,不過,手拿獎座的她,臉上卻沒有雀躍的神情。

「坦白說,我這款商品的銷量並不好。」這就是王耀珠憂心的原因。王耀珠說,世界手機大廠不會承認自己的手機有電磁波,一般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尚未抬頭,市面上也早已出現各種防電磁波的貼紙,所以,她推銷這款商品的過程,一直不是很順利,目前她是經由各通訊行等零售通路販賣手機皮套,「這樣的利潤畢竟很薄弱,我現在已經轉而推銷『道路反光鈕』這個產品。」王耀珠說。

每年六萬件專利申請案
成功的商品不到一%

無獨有偶的,在今年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裡,也有一款以手機套獲獎的作品,這項產品是以潛水衣的布料,製成十二種不同的手機外衣,強調保護手機,和替手機換裝的概念。「因為公司資金有限,所以我們利用參展,或是網路購物的方式推銷。」橋東實業外銷部經理何榴明無奈的說。

當初,這些發明者之所以創造這些產品,是因為著眼於台灣地區二千一百三十八萬戶的行動電話用戶,九四%的手機普及率(根據二○○一年電信總局的統計),但是有創意的產品,就真的能替業者帶來利潤嗎?

此外,台灣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經理吳國聖也指出,台灣每年舉行大大小小的發明獎,裡面不乏一些相當實用的發明,但在市面上卻很少見,國內每年約有六萬件專利申請案,其中只有三%的發明商品化,成功的案例更是不到六百件。

對此,曾囊獲國內外十項發明大獎的千瑞國際開發副總張麗郁,以研發者的立場表示,在資金不足,政府獎勵貸款僧多粥少的窘境下,公司只能把本業空調設備的新發明,加以商品化,至於其他像是消防救災類(強制供應空氣的救生電梯、超高樓滅火裝置),或是環保類(環保鋁箔包、喝完可拆解的飲料罐)等產品,就只能等伯樂上門。不過她說,「畢竟我們只是研發人員,對於如何與企業談判也是一知半解。」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